听西工大无党派人士周洲教授讲述“西工大版”的“西迁精神”故事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3日      点击:    文字:航空学院  |   审核:宣建林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大西北!”60多年前,一大批有实力的大学和工厂、数万人由东部迁至西安,开启了一个建设西部的风云甲子,赢得了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的推移,丝毫未淹没西迁精神的华彩,它历久弥新,光耀着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5月21日,由中国科协、中共陕西省委和光明日报社在西安联合举办弘扬“西迁精神”科技工作者座谈会。西北工业大学无党派人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无人机特种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洲作为8个不同方面的代表人物,受邀发言,讲述鲜为人知的、催人奋进的西工大版“西迁精神”故事。

周洲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

三次“西迁”三源合一

今年是西北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西工大建校并校的三支力量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迁至西安的。

80多年前,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多所著名高校向西北内迁。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在城固古路坝组建实力雄厚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这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最早前身,在抗日烽火中她保存了中国工科高等教育的精魂,成为了西北乃至整个国家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留下了教育救国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由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三校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批高等航空院校,她以一流的师资和航空专业闻名大江南北。1956年,华航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大局,主动请缨,整建制西迁。当年8月,华航师生员工6000余人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在西迁高校中率先来到西安,扎根西部。1957年10月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的成立对新中国在西北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航空科研、教育和生产基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谱写了西迁的辉煌篇章。1970年2月,原军事名校“哈军工”最大的空军工程系的师生们响应国家号召,西迁至西安,整体融入西北工业大学,绘就了报国奉献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三次“西迁”,三源合一,造就了以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学科群为特色的一代名校,培养了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书写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

据航空工业2011年的统计,航空工业的总工、重大型号总师、特级专家及国家三大奖获得者中,西工大校友占据了60%以上。国之重器J20的总师杨伟院士,曾经是航空工业最年轻的飞机总设计师,是西工大的毕业生;空中“诺亚方舟”运-20的总师唐长虹院士,是西工大的毕业生;扬我国威的舰载机J15的常务副总师赵霞女士,是目前航空工业唯一的女性战机总设计师。还有49位两院院士、55位将军和一大批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在国防科技领域内,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扎根西北 献身国防

西工大,在西北这块土地上默默的奉献,因为国防军工的性质,多少年他不能张扬,不能宣传,甚至对家人而言,都要上不告高堂,下不告妻儿。但,他一直是国外军事强国的防范对手!

60年代,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攻势,中国做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进入三线,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军工企业首当其冲进入三线地区。在指令性分配政策下,西工大的毕业生,几乎70%进入三线,来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扎根西部一辈子,埋头奉献一辈子。

周教授清楚记得一次去贵州调研,一位老总师说,当年男孩子最痛苦的是踢不了足球,踢一脚球,就得爬一次山,因为一脚踢出,球就下山了。因为,那里连块像样的平地都找不到。

她还记得去看望一个师兄,他开心的坦白“我娶到漂亮老婆,得益于这块土地”,当时我望望山清水秀的厂区,脱口说“是啊,这里真美!”。他笑了,说:当年毕业分到这,崇山峻岭,要离开厂区进城每天只有一趟公共汽车,晚上加班回去必须骑自行车,不敢走路,因为有毒蛇夜间下山,爬行于路上,有时回到宿舍轮子辐条上还卷着毒蛇。他的夫人不会骑车,他就骑车带着她,这一路的护送成就了美好的姻缘。听来是笑谈,我却品味出了那种艰辛和不易。现在,他已是我国某重点型号的总师,院士的候选人。

新中国成立后,航空工业研制了一系列装备,但与强敌抗衡我们还有差距。当时的主力战机“歼七”被飞行员称为“跑得快的近视眼”,形象而又十分贴切,也是当时我国一代装备长达几十年之痛。歼七E型战机,便是对其改型最成功的一次。而这一次,从改型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重大试验验证,全部由西工大承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航空工业的战机型号研制中,唯一由高校来承担型号副总师单位的一次,至今没有第二家。在这次研制中,西工大荣立了一等功。周老师的导师,今年93岁高龄的刘千刚教授,便是其中的主角,她也有幸在研究生阶段参与和见证了这一了不起的科研过程。

在学校座谈“西迁精神”时,刘老师还说起:“在那个国家经济不算发达的年代,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经费下,用看似简单的改进,可以使我国的战机水平能与美国当时先进的F16抗衡,可以说这个改进方案是非常成功的”。但要将一个纸面上的方案,变成活生生的战机,当时西工大的老师和学生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学校的计算机资源有限,师生们就需要驻扎在山沟里的军工单位,借用别人家的设备。记得,周老师的导师,一次出差四川,他半夜测试回来,休息区大门紧闭,门卫已休息。门外,是一片田野蛙鸣。他只好放下斯文,翻门而入,那时,这位导师已近古稀。

那时的日子很慢,出趟差和出趟国差不多。那时条件也很艰苦,买卧铺都需证明,要有级别,随老师从成都返回,经常是硬座,有时没买到座位,老师和学生一起拿报纸坐在车厢走道上,但从未听到过老师们的抱怨,他们坐在地上也在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就这样,我国一代装备研制难题在西工大老师们来回摇晃的绿皮车里被解决。这个课题组里80%的老师都是南方人,当年西迁来时他们可都是年轻活力四射的年龄。

周老师也还记得,当时这个改型方案要是颤振过不了关,意味着会机毁人亡,能不能算准,是确立方案的关键。这时对高校不信任的声音出来了,但她的导师坚信西工大有这个实力,并牵头承担了这一工作,后来试验验证误差在3%以内,这是相当难做到的。当时型号单位陆育英总师叹服地说“我以后就相信刘老师算的”。因为准确的计算,缩短了研制周期,节省了研制经费,使歼七E战机提前半年出厂。这位导师也因重大的理论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因为干国防 默默守山沟

西工大人,因为干国防,很多内容没办法写入论文,因此失去了很多署名的机会;因为干国防不能够交流,他们会默默无闻地一辈子待在山沟。

抬头看,大好河山,太平盛世,没有强大的国防,哪得安宁?

众所周知,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跨领域集成为特色的无人机,已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大众的青睐。无人机,恰是西工大“三航”特色的杰出代表。国庆60周年阅兵无人机方阵所展示的全部三个型号均由西工大研制,建军90周年朱日和军演,三型无人机方阵又全部由西工大自主研制。这在全国高校,是绝无仅有的。

追溯西工大无人机的历史,其源头也来自于西迁,西工大的无人机也是“西迁精神”鼓舞下不断创新的产物。

华航当时有一支活跃的航模队,1956年,华航学生刘明道、薛民献和教练陶考德(青年教师)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布达佩斯国际航模比赛,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航模代表队。在5个单项比赛中,他们分别获得了两个不同项目的第三名。同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13个城市航模比赛,华航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1957年8月,全国航模分区赛在北京举行,时已西迁的西航代表队又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后来这几位老师全部留在西工大搞无人机,开创了西工大的无人机事业。很幸运,周教授毕业后能与他们共事,在一次次科研中亲聆他们的教诲。这些老师除了业务突出,还极具文化修养,刘明道老师那双调试发动机的手弹得一手极好的钢琴。

华航西迁后,西工大接受了国家下达的代号为“04”的任务,并于1958年8月3日在西安窑村机场试飞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套无人机系统,开创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先河。

1961年以后,西工大航模队遵照国防科委指示,积极从事靶机研究,把航模的研制由比赛转向国防科研。这一方向的转变,为学校无人机系列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十年来,西工大无人机经历了从靶机到侦察机的跨越,从信息平台到武器平台的跨越……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奖励。周老师毕业后就进入无人机行业,参与和见证了一代产品的研制,也感悟到“西迁精神”和“军工精神”的力量。

建军90周年朱日和军演中有一款反辐射无人机,正是周洲教授毕业后参与的第一个型号。这个型号是我国无人机由侦察平台向武器平台跨越的首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漫长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付出了西工大人极大的心血。

这个无人机在加装战斗部后,它的试验风险和危险非常大。任何环节的故障都会引起系统试验的失败。记得有一次,速率陀螺出现故障,飞机带战斗部迫降在野地里,科研试飞阶段数据是最宝贵的,有了数据才能找到故障,不能将飞机毁掉,必须下载数据!但带战斗部的飞机稍有不慎可能爆炸,下载数据十分危险。当时我们的两位同事主动请缨去拆除战斗部,抢救数据,平常的科研场所一下子变成了战场,总师当时就流下了眼泪,与同事握手一一告别,仿佛送亲人上战场。

也正是当年大家的那种勇于奉献、不畏牺牲的精神,成就了这一无人机杀手锏装备。

如果说西迁精神代表着无私、奉献和服从,军工精神更是忘我、牺牲和忠诚。

我国第一架固定翼飞机“延安一号”,我国第一架直升机“延安二号”,我国第一架无人机装备、我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东风-113”、我国第一型智能水下航行器、我国第一块航空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西北工业大学众多的“国家首创”,成为一代代西工大人科技报国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西迁精神”在西工大的发扬和光大!

1939年作为国立西北工学院的院训“公诚勇毅”,成为师生在抗日烽火中严谨求知、教育报国的精神支柱。后来的“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西迁精神为“公诚勇毅”校训又增加了时代内涵。“哈军工”的军工精神的汇入,更增加了西工大人的不畏牺牲。三所院校的优良传统碰撞交融,共同孕育了新时期西工大“公诚勇毅”校训和“三实一新”校风,成为西工大人共同的价值理念。

周洲教授亲身经历的“西迁精神”鼓舞下的感人科研故事很多,更多地在他们不断续写的“西工大故事。

资料来源: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gongzuoxinxijiaoliu/201805/30/79357.html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

邮编:710072

联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楼A319办公室

TEL:029-88493671  FAX:029-88493671

版权所有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 http://hangkong.nwpu.edu.cn

空院微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