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4日      点击:    文字:秦飞飞  |   审核:索涛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二届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研究”基础科学中心、中国力学学会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同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航空学院和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协办。郑晓静教授、陆夕云教授以及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学部倪培根副主任(主持工作)、詹世革副主任、力学科学处张攀峰处长,西工大副校长张富利教授、基础研究与人文社科处处长李蕴研究员、航空学院院长索涛教授等出席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郗恒东教授主持。

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富利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学校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始终面向国家战略与未来发展,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持续推进“总师育人”文化、系统整机型号任务与科技成果转化。他介绍,学校正依托国防三航系统优势,加强从工程技术溯源基础研究的“1→0”探索。他相信,在基金委的领导与专家共同努力下,本次研讨会将深化对“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的科学认知,为国家重大型号研发提供支撑。

大会主席、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核心骨干郑晓静教授在致辞中感谢与会领导与专家的支持,并深入阐释了“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的科学内涵。她指出,“极端”现象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流动”是流体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多过程”涵盖多尺度、多场耦合、非平衡与非平稳等复杂机制。在极端环境下,现有方法、理论与技术仍面临重要挑战,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战略需求明确、科学问题复杂。她呼吁流体力学研究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需求,共同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学部倪培根副主任指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现卓越研究群体项目)旨在汇聚国内优势力量,围绕国际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他肯定本次研讨会采用的“中心+外部”开放交流模式,鼓励进一步推广此类组织形式。他希望与会专家充分研讨、凝练方向,期待中心发挥学科辐射作用,持续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引领力学学科发展。

詹世革副主任在讲话中强调,基金委始终坚持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推进体系化、前沿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科研布局。她指出,基金委持续深化改革,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围绕国家战略强化重大项目顶层设计,系统组织关键科学问题攻关。她表示,力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应紧密对接国家与前沿需求,科研人员应立足真实场景,提炼真问题,推动实现“源于工程、高于工程、服务工程”的研究路径,强化学科交叉与方法创新,拓展研究边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她希望与会专家深入交流,推动极端流动领域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在11月1日大会特邀报告环节,香港科技大学徐昆教授、傅林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邓巍巍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裴研究员、王立锋研究员、中科院力学所王展研究员、王一伟研究员、浙江大学叶青青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任杰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叶坤教授等学者围绕“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多位杰出青年学者展示了相关研究方向的新进展与突破。

在11月2日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展讨论环节,项目负责人陆夕云教授感谢基金委及与会专家的支持,汇报了中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建设国际引领的极端流动多过程研究基础科学中心的目标。清华大学许春晓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喜胜教授与丁航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郗恒东教授分别就强非线性与多过程耦合、漩涡与界面动力学、超高速流动、大尺度风沙流动等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各分中心的最新研究进展。基金委领导与专家就中心进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研究”于2023年立项,项目负责人为陆夕云教授,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单位是西北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学科前沿,研究超常规速度、极大尺度等条件下的极端流动及其多过程问题,旨在获得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极端流动与多过程问题研讨会”是基础科学中心组织、面向全国的年度学术交流会。

上一篇:2025年液体/燃油动态特性仿真技术与试验研讨会
下一篇:第三十八届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年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

邮编:710072

联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楼A319办公室

TEL:029-88493671  FAX:029-88493671

版权所有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 http://hangkong.nwpu.edu.cn

空院微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