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陆元九院士逝世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7日 点击:次 文字:航空学院 | 审核:宣建林
2023年6月6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一)
他忍辱负重潜心求学
“学好科学,救中国”
陆元九,安徽来安人
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年少时
他在炮火中艰难求学
1941年,他从
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航空系分出去
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
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
1945年,他成为
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当时在美国船上
他常常遭到嘲笑
但内心的想法却无比坚定
“学好科学,救中国”
为了不再让祖国受气而发奋图强
陆元九刻苦努力
获得了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
这也是
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
在美国工作的陆元九
决定回到故土,报效祖国
他说,“我始终有个信念,我是中国人”
但由于重重阻挠
陆元九被迫滞留海外多年
直到1956年
他终于找到了机会
那年5月
陆元九一家在海上辗转23天后
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

生前提到回国经历
他眼含泪水:
“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边
这一段路几分钟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那时候就知道
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二)
他为祖国航天事业
奉献一生
运载火箭、载人飞船、人造卫星
都必须装备
可以在任何地方
不依赖任何环境
不受任何干扰的
惯性导航系统
在中国,这一尖端领域的探路者
就是陆元九

回国后
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
“仪器设备,从零开始
是真正的从零开始”
从办公场地的落实
到试验设备购置
再到研究队伍的组建
陆元九都亲力亲为

他提出
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
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
“回收卫星”的概念
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陆元九后来还主持了157工程
这是我国液浮惯性导航技术的
开拓性工程

在负责多项工作的同时
他还将自己的所学所得编撰成书
1964年
《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出版
成为我国惯性技术领域
最早的专著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
陆元九担任航天十三所所长
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确立惯性制导方案
并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的预研
这些年来
在许多航天项目的评审和成果鉴定
以及故障分析的关键时刻
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送别陆老
缅怀!致敬!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