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西工大,为我国首次海射成功的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点赞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8日      点击:次  |   审核:航空学院

“成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七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后,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飞霆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水珠一颗颗滑落,分不清是海浪还是汗水。

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而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正是我校校友张飞霆。

29岁的型号总体设计师

2007年,出于对太空探索的憧憬,张飞霆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4年时间,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热心团结服务同学,一直担任所在专业的党支部书记。

2011年张飞霆加入航空学院杨智春教授团队,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时实验室静力试验、模态试验任务非常多,虽然是新手,张飞霆也有能够上手实操的机会。但却没有想到,恰恰是他最喜欢的实践环节让他一度吃尽了苦头。

飞行器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在实践中也需要用到结构设计、飞行力学、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对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特别高。张飞霆却是个急性子,“那时做事情容易着急,经常忽略了细节,导致实验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航空楼远景

幸运地是,导师杨智春教授非常细心,善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学生。他安排张飞霆给模型布线、贴应变片等,用这些繁琐但却重要的“小事”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耐心的做事风格。同时,他还将《结构振动理论》的课后辅导组织工作交给了张飞霆。“真是想不到,本科生的问题角度多变、思路新颖,很多我看着会的内容,但没有深入的体会、领悟,知识点掌握还有欠缺。我相当于被‘逼’着‘吃透了’这个基础理论非常多的课程,也正是从这个课程,我确定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张飞霆至今都清楚地记着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超音速气流中曲壁板颤振的优化设计》。“当时就希望通过毕业论文再给自己加加‘负’,我是学工科的,但是这个选题偏基础研究,需要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力学和有限元知识,所以通过论文,我的计算数学和编程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扎实的基础知识,大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让张飞霆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后,迅速地适应了设计师的工作。经过五年型号的磨练,他参与并见证了长征十一号火箭的成功首飞和多次陆上发射任务。2019年张飞霆成长为型号总体设计师,并负责海上发射任务的型号总体设计工作。

初入职场 需要勇敢“归零”

“年轻化”是张飞霆所在海上发射团队给人的第一感受。

这支承担着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技术试验任务的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其中“90”后就有十几人,他们面对全新的发射模式和复杂多变的海面环境,以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一股一定要把事情干成的信念”,勇敢地拥抱着“新技术、新流程、新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

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害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伟大成就,而是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确实,在中国航天领域,朝气磅礴的年轻人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台前,稳稳当当地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探问苍穹的“利箭”。张飞霆引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鼓励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的毕业生们“有理想,才有动力;有追求,才有未来!”

当回顾起自己在工作上的收获时,张飞霆认为不断“归零”最为重要。“进入工作岗位要有‘归零’心态,无论以前是什么样的,都要从头开始,从无到有,多学习多请教。少抱怨工作,多想怎么解决问题,替单位分忧解难,你给工作什么样的态度,它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张飞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型号任务重,发射时间紧,张飞霆和爱人的结婚典礼一拖再拖。

“发射成功了,这次一定能把婚礼办了。”张飞霆说。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

邮编:710072

联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楼A319办公室

TEL:029-88493671  FAX:029-88493671

版权所有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 http://hangkong.nwpu.edu.cn

空院微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