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以下简称为“冯如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航空学院杰出校友孙侠生、王向明荣获此荣。
“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简称“冯如奖”)是由中国航空学会于2011年设立,每两年一届,评选表彰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型号研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我国航空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冯如奖”旨在激励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推动航空科技创新,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力求成为全国航空领域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科技精英奖。
孙侠生:顺应全球发展趋势,推动发展绿色航空
孙侠生,研究员,航空学院兼职博导,中国航空研究院科技委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航空科学技术》期刊主编。2000年博士毕业于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曾任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飞机结构强度技术研究和国家航空重点型号地面强度鉴定与验证试验工作;重视技术创新与传承,树立强度验证是型号研制“第三棒”思想;主持完成歼-15、歼-20、运-20等型号强度验证支撑型号首飞;大力推动强度能力建设和专业拓展,建设全机气候环境实验室和大客强度试验室(上海),实现跨域发展;推动绿色航空和航空科技国际交流合作。获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总经理特别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4部。
王向明:开辟增材构件飞机工程化应用先河
王向明,研究员,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项目总设计师,鹘鹰飞机(歼-31)常务副总设计师、飞行器结构领域唯一国防973技术首席、军委装发部和原总装先进制造专业组委员、新型功能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本科毕业于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主要从事飞机结构创新设计与制造工作,提出基于先进制造的整体主承力部件多约束设计方法,建立翼-身整体部件、铰链式平尾部件,突破结构重量、寿命等极限束缚;提出基于增材制造的飞机结构创新设计、舰载机结构损伤抢修设计方法,建立多种增材创新主承力结构和功能结构,单机用量(重量)高达复合材料的1/7(3%);建立新机快速试制新模式,在歼-31、歼-XX等研制中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航空报国金奖和探索发明奖,被评为辽宁十大创新能手、辽宁省五一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