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三系)简介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8日      点击:次  |   审核:航空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的前身是飞机系503教研室(1957年成立)和空气动力研究室(西北工业大学第三研究室,1958年成立)。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专业并入后,学科力量进一步增强。2003年院系调整时,成立流体力学系。2022年5月,流体力学系更名为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本学科由我国老一辈空气动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王培生、罗时钧、戴昌晖等创立,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创立的原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从1956年开始招收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1992年原国防科工委在本学科首批设立“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流体力学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培育计划。2017年流体力学学科牵头的“飞行器复杂流动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的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22年实验室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截至2022年6月,共拥有在职教职工65人(教师39人,工程技术人员19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包括双聘院士4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4人,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拥有多个科研实验室,包括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航空气动数值模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风机泵工程中心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唯一专门从事飞机翼型/机翼和发动机叶栅空气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实验室,具有全面的翼型/机翼和叶栅设计、评估、风洞实验验证与测试能力。1992年研制成功低湍流度风洞,其湍流度达到0.02%的世界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建成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建成、2008年调试完成的国内第一座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试验雷诺数达到1300万,为国家大型飞机工程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台;建成的烟风洞、低速声学风洞、结冰风洞、多功能超声速风洞等设施强有力地提升了学科的基础研究能力。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承担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精品课程1门(空气动力学基础),陕西省一流课程1门(可压缩空气动力学)。培养了以唐长红院士、邓小刚院士、杨伟院士、唐志共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先后参加了歼七-E、歼八系列、飞豹、轰六、强五、运七、运八、运十、新舟系列、歼教8、歼10、ARJ-21、C919、运20、歼20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的研制工作,同时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机预研、国防类预研和技术攻关课题等项目研究。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历来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拓展学术影响力。每年有数十人次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和合作研究,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进修、培训、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承担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建立并完善了国际留学生培养体系。本系已与美、英、德、荷、日、法、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全体教职工将继续秉承我校“公诚勇毅”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工作,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全面融入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目标而努力奋斗!

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1)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主要研究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宏观、介观、微观流体力学理论与方法,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和数值方法等。

    旋翼流动高精度数值模拟                 基于气体动理论的稀薄流模拟

(2)实验流体力学:主要研究流体力学实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先进风洞实验技术,实验数据修正与处理方法,高精度高分辨率流场测量与显示技术,复杂流动现象模拟与精细测量方法等。

                                            飞行器全机气动特性实验                         分离流机理研究

(3)设计空气动力学:主要研究翼型/机翼/旋翼/螺旋桨气动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新概念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多学科耦合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飞行器百维级全局气动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

(4)复杂流动机理与流动控制:主要研究飞行器绕流及其他流动系统中的流动稳定性、转捩、湍流和分离等复杂流动机理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新概念流动控制技术等。

                                                              等离子体激励防除冰                    基于射流环量控制的偏航控制

(5)多学科多物理场耦合力学:主要研究耦合了结构力学、飞行动力学、声学、电磁学、光学等多学科以及结构、声、光、电磁、热等多物理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机翼的气动弹性响应                           多段增升装置的气动噪声

(6)智能空气动力学:主要研究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下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的相关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集成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飞机大攻角失速状态下的气动力响应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

邮编:710072

联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楼A319办公室

TEL:029-88493671  FAX:029-88493671

版权所有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 http://hangkong.nwpu.edu.cn

空院微视野